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设法使分辨率和荫罩对应起来,而是使用尽可能大的分辨率,但是,荫罩上的像度单元是固定的,分辨率超出太多以后画质一定会下降,超的越多降的也越多,目前并没有现成的公式来帮大家计算一下超多少才合适,只能是靠各位自己的眼睛来判断了。我自己的经验是,在我的显示器上,分辨率设为1600×800的时候文字开始稍微有些模糊,不过依然很容易辨认,当设到1920×1080的时候就模糊得很明显了。
你可能会问,怎么确定这模糊不是由于显卡造成的呢?这一点我考虑到了,我在分辨率为1600×800时刷新率设为85赫兹,这时显卡每秒要处理10880万个像素,在分辨率为1920×1080时刷新率设为50赫兹,这时显卡每秒要处理10368万个像素,两者基本相等,所以可以排除1920×1080下的模糊是由显卡造成的可能。

点距和栅距
第三点是显示器的带宽,带宽是指显示器的视频信号放大电路工作的频率范围,视频信号放大电路十分复杂,它是造成CRT耗电大、发热多的主要原因。带宽的大小反映了显示器对输入信号的响应能力,更通俗的说法是显示器每秒钟可以扫描多少像素。
根据“每秒可以扫描多少像素”这个定义,带宽的计算公式就是:带宽=水平分辨率×垂直分辨率×刷新率,但在实际工作时,画面边缘的图像质量会衰减,所以电子束扫描的范围要比实际分辨率高,俗称为“过扫描”,因此准确计算带宽的话要把过扫描的部分也计算进去。不过,现在计算带宽的公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,笔者在网上搜集到的计算公式就有5种版本:
序号 |
计算公式 |
1 |
带宽=水平分辨率×垂直分辨率×刷新率×1.3 |
2 |
带宽=水平分辨率×垂直分辨率×刷新率×1.5 |
3 |
带宽=水平分辨率×垂直分辨率×刷新率÷(0.6~0.7) |
4 |
带宽=(水平分辨率×1.25)×(垂直分辨率×1.04~1.08)×刷新率 |
5 |
带宽=(水平分辨率÷0.8)×(垂直分辨率÷0.93)×刷新率 |
当然,其中几个公式经变化后大致相等,但也有一些差别较大。不过,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涉及到了水平分辨率,并且和水平分辨率的大小成正比,既然显示器的带宽是固定的,那么,水平分辨率的提升很可能会受到带宽的限制。
以笔者的显示器为例,工作在分辨率1024×768/85赫兹时,显示器的信号放大电路差不多已经是满负荷状态了,继续提升水平分辨率的话一定会超过带宽的能力,但是,带宽并没有死死的限制住分辨率的提升,事实上,笔者在将分辨率设置为1600×800/85赫兹、1920×1080/60赫兹时显示器仍然能够正常显示,甚至将分辨率设为3840×800/85赫兹时也能够正常工作。
那么,信号放大电路超负荷工作会有什么后果呢?根据资料,如果显示器的带宽小于分辨率所需的带宽会导致以下几方面的后果:
1、画面变模糊
2、画面的色彩失真以及色彩的饱和度降低
3、显示器的水波纹增加
4、显示器的寿命减少